追梦书苑>玄幻奇幻>医生文H羞耻诊室 > 四章 、始祖血脉选择了我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起,章学诚开始撰写《文史通义》,20余年🐚🀘从不中断。还应聘纂修过和州、永清县、亳州、常德府和荆州府等地方志,参与《湖北🕖通志》的修订。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他应和州(今安徽和县)知州刘长城之聘,主持编修《和州志》,根据和州旧志🈫🁔提供的资料,广泛搜求文献,用🃚😚🁻一年多时间撰成四十二篇,并辑为《和州文🏦🜗征》八卷。这次编修方志的活动,对于奠定章学诚的学术基础作用很大。

    在修志期间他的一封书信中,曾经言道“检点前后,识力颇进”🕀🆟🐳,“思敛精神为校雠之学,上探班、刘,溯源官礼,下该《雕龙》《史通》,甄别名实,品藻流别,为《文史通义》一书”。

    据章学诚后来回忆,他二十三、四岁时🅶🋁🖖就产生了史书“于儒林、文苑之外,更当立史官传”的设🚉想,但仅在《和州志前志列传》序例中才将这一设想阐发为考述史学源流的主张。他认为,史官传的内容应当“申明家学”,“以书为主,不复以一人首尾名篇”,即不仅记述史家生平事迹,尤其应记述其史著的取材、编写、传布及后人攻习的情况。🈰🁾🋛对于一代之史而有多家著述者,要“条别诸家体裁,论次群书得失,萃合一篇之中”。这种主张包含了倡导记述史学史、研究史学史的思想萌芽,是十分可贵的创见。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章学诚曾短期充任定州(辖境约当今河北省定县、曲阳、深泽三县)定🖵🖺🗨武书院主讲。五月应永清(今河北永清🏖🚄🐷县)知县、挚友周震荣之聘编修《永清县志》,至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七月成书。其体例与《和州志》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立吏、户、礼、兵、刑、工六书。

    这“六书”皆为汇编档案簿😏籍而成,便于保存历史资料,但却不能成为具有特见的、精炼的著述,正如后来他自己所说的:“永清全志颇恨芜杂”。这促使章学🉤🉎🆍诚继续对解决方志学术性与资料性的矛盾进行探索。此年,章学诚还著成《校雠通义》♈🆚四卷,这是与《文史通义》相并称的重要著作。

    编修《永🈱🂅清县志》期间,章学诚在科举考场时来运转。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秋,应顺天府乡试中举,次年中进士。但他“自认迂疏”,🃚😚🁻不具备做官的素质,始终未敢入仕🍇🅿🌘。

    这样一来,《永🁊清县志》成书之后,他仍然过着漂泊客游的生活,几年内🇆🖑穷愁潦倒、十分🝏🊉困苦。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赴河南谋事不成,归途遇盗,行李及所存著述被抢劫一空。后来借朋友录存的别本重抄,但终不能复其全貌,其中《校雠通义》佚失第四卷,尤为可惜。出于生计,章学诚先后在肥乡(今河北肥乡县)清漳书院、永平县(今河北卢龙)敬胜书院、保定(今河北保定)莲池书院主讲。

    在清漳书院,他向学生提出关于学习志向的策问:“举业将以♺应科目也,假使诸生亦已登进士第,无所事举业矣,遂将束书而不观耶?抑☑⚐🐣将尚有不能自已者耶?”他指出:“学亦不当专为举业。”表明章学诚自己虽然很热衷于科举功名,但仍将学术研究作为矢志不移的抱负。

    在敬胜书院主讲期间,全家迁至永平,此后其家口常随其谋业地点🀧⚰🕁的变更而流徙不定。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章学诚客寓北京,身患重病。幸亏同乡邵晋涵将他接至家中,延医治疗,得以不死。

    邵晋涵也是一位著名学者,自十几年前与章学诚相识后,两人意气相投,这次病中,“常与论学,每至深夜”。两人皆有意重修《宋史》,章学诚明确提出要将“以班马之业而明程朱之道”作为立言宗💐🐽🅘💐🐽🅘旨。此年,他的著述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较为深入地从哲理上探讨学术源流和治学风格问题,写出了《言公》《诗教》《与朱沧湄中翰论学书》等重要论著。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冬,章学诚谒见河南巡抚毕沅,受🕀🆟🐳到厚遇。次年初,由章学诚主持开🂨局编辑《史籍考》。

    编辑此书是章学诚的一大学术宿愿,目的是全面整理、总结历代史籍。但此举规模宏大,非一人所能胜任。此时依傍毕沅,人力、物力皆为充备,著名学者如洪亮吉、孙星衍、武亿等人均被邀请参与。除主持编辑《史籍考》外,章学诚还被安置于归德府(府治在今河南商丘)文正书院主🚢🕃🆼讲,他用余暇重新修订了《校雠通义》一书。经过这次精心更定,章学诚的目录学思想在此书中得到了更加充分的表达。

    由于毕沅赴任湖广总督,章学诚随即失去文正书院讲席,携家离开河南。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下半年到次年上半年,他辗转于安徽亳州(今亳🍆🅱🊖县)、太平(今太平县)、安庆之间,虽一时困厄,但学术上进展很大。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四月十一日至五月初八,近一个月之内著文二十🙋余篇,从哲理上探索学术史、治学宗旨、治学途径和学风问题,将自己的主张予以理论性的论证和阐发,其中《原道》《原学》《经解》《博约》《史释》等篇,皆为《文史通义》中的精粹。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秋,章学诚应知州裴振的邀请编修《亳州志》,次年二月撰成。他自己对《亳州志》十分满意,认为“近日撰《亳州志》,颇有新得……义例之精,则又《文史通义》中之最上乘也”。从此,他确立了方志立“三书”的体例,即“志、掌故、文征各成一书,相互辅佐🞥,志的部分体现作者的别出心裁,掌故收编一方典章,文征汇集一方文献”,从而解决了方志学术性与资料性的矛盾。这样,章学🙍诚的方志学理论已趋于成熟。

    《亳州志》修成的当年,章学诚离亳州赴武昌,依附毕沅继续编辑《史籍考》,并参与了毕沅《续资治通鉴》的编纂。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答客问》《史德》《🞅👳🌻方志立三书议》《书教》等接踵而成,标志着章学诚已形成自己的史学理论体系。

    章学诚还乡时已经五十七岁,离乡四十余年,历尽艰辛。家中没有什么资🇆🖑产,只是“藏书甚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