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他将一排的釉料试片端到窑里烧。那日正清闲,窑厂也没什么人,老窑工走过来,瞧了瞧他端来的釉料瓷片道,“可有什么新发现吗?”
沉吟摇摇头,每次烧出来都不一样,但是没有一次像流光。
“小伙子,我今天闲着,就跟你多说几句,这釉色玄的很,六年前也有位先生,执着于烧这釉色,配方有上百种,有些跟你这个还有些相似。但是吧!最终也没达到满意结果。这不,几年没来了,放弃了。”
“哪位先生?”
“好像是一位姓乐的,之前每年都会来几次,如今好久没来了,喏!他烧的东西还没带走呢!
烧窑工人领他去烧成品仓库,看乐陶留下来的东西。
沉吟看到的不仅仅是乐陶多次尝试烧成的流光样品,还有一个文件夹。文件夹里的资料,记录了乐陶一路的研究过程。乐陶对陶瓷工艺学的研究十分深入,公式演算,配方记录都十分详实具体。最后一项记录的日期,截止在窑炉爆炸的前半个月,似乎差一点就成功了。
如今他只是将乐陶的路重新走了一遍,走的还没有乐陶深入,每次都感觉差一点点,但是反应在釉色上却大相径庭,且烧出来的效果可以预见,而流光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的不可预见性。
沉吟没有放弃,依然不停地尝试,但几年过去了,除了堆积如山的釉料试片,他一无所获。
这几年的十七渡,山川还是那山川,人还是那些人。他每日与窑工们生活在一起,在瓷厂吃住,并从瓷厂的制瓷工人那里,获得了某种务实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