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楼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战场的特殊产物,它解决了日军人数少但又要占领点和线的矛盾,也对根据地的围困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日军守卫炮楼的往往是第一线作战部队淘汰下来的负过伤的士兵和军官。
这里任务相对松的多,又很少有行军啊长途跋涉啊什么的,对守卫炮楼士兵的身体要求也相对较低。
可别小看了这些曾经负过伤的士兵,他们都参加过很多战斗,都有比较丰富的战斗经验。
由于当时的八路军新四军没有攻击炮楼的火炮,小鬼子待在这里面也是相对安全的。
守卫方城镇炮楼的鬼子少佐,叫西木,在去年的一次战斗中失去了一支胳臂,在他自己的一再要求下,没有回国,安排在了这里。
他的手下一共才有十八个鬼子,也就是不到两个分队也就是班。
炮楼的下面一层是二尺多厚的钢筋水泥,往上才是双层青砖,可以说是比较结实的。
炮楼一共四层,最下面的一层的开门距离地面有两米左右,平时上下靠一个简单的木梯,完了就抽上去,可谓是考虑的非常周到。
火力方面,除了每层配备了一挺机枪以外,在顶层还配备了一挺‘九二’重机枪。
炮楼的底层居然还挖了一眼水井,出水量虽然不大,但是可以保证喝水的问题。
加上平时储藏在炮楼里的粮食,你就围个三五天,第一有水,人不着急,再说了,有水就什么都能做啊。
这些情况,一营长陈俊霖是后来才知道的。
一营长他们到达官庄村外的时候,天已经黑尽了。
由于地下到处是雪,也让感觉到有篮白色的暗光,阴渗渗的。
为了保险起见,一营长陈俊霖布置警戒,还特别在靠北的坡地上放了班哨,由一个排长带班。
他自己带着几个排长和那个战士朝村子里摸去。
官庄村还真不小,一条开了叉的小河,把村子隔成了三大块。
叉中间一块住的都是当地的地主和几个大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