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山川道路,村镇桥梁,针叶林,阔叶林,水稻田麦田高粱地,都一一记熟心中。
他还布置部队,每次驻扎每一村都要绘制详细地形图上交,瓦房草房、土圩寨门、河沟池塘。都要据实画上。
总结起来,可以对现有的地形状况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地貌和水系,包括地面的坡度和地貌;河流的特征及其河岸和河床情况;
2、植被,尽可能地详细到自然植被的种类和分布,树林密度,树干直径,树冠覆盖面积,灌木草层等;
3、地面表层结构,主要指土质及泥土地面承受车辆通行的能力,
4、人工地物,指道路、铁路、桥梁、房屋、城镇和要塞掩体等等人工成果。
从战术指挥方面,地形环境要素影响到观察和发扬火力、各类部队的掩蔽和隐蔽、运动和开辟道路的障碍、重要地物的判识、接敌通路的选择方案等战术运用。并对后勤保障活动有潜在的影响。最终影响到具有不同建制部队的敌我双方可能采取的作战方案。
所有的胜利,绝不仅仅是一次勇敢的冲锋,指挥员平时大量的准备和积累,才能做到料敌于前,成竹在胸。
如果用现代军事战略地理学的语言,就是指通过对地形的利用,保障己方部队的通达性、机动性、能见度、通信能力、可利用性和降低部队的易受攻击性。
如果简单总结来说,那就是针对目标、通路、障碍物三个重点,尽可能地遏制敌人和发挥自己优势。
上面的讲述比较偏重理论性,我们可以通过几个战例分解一下,就比如说二次伏击辎重队和战车,伏击地点选择和三道壕沟的挖掘,就充分包含着钟卫对地形的深入研究。
先是鬼子出动的是坦克和汽车,十来吨的坦克,除了林公渡方向的这条路,其它两个方向的桥梁是无法承受这个重量的,因此这条路就是鬼子的必然选择。
把淮阴和滨海当作目标,林公渡这个点就是必然的通路。
如果鬼子是全部的步兵,一米深的壕沟他们直接趟过去就好了,就是对于战车也不在话下,所以前面的两条壕沟出现,本来就不是为了阻碍战车的,就是为了断掉鬼子汽车快速后退和逃跑的后路,也就是起到障碍物的作用。
在三个方向的伪军援兵路上预先设置的伏击,同样属于障碍物的范畴,只不过他们增援的目标变成了林公渡的鬼子辎重队,设置障碍物的地方就是他们的通路。
什么是战争,就是让适当的军队,在适当的时候,出现在适当的地点。
所有的地形、天气、伏兵,天然的人工的永久的临时的障碍,都是为了迟滞和妨碍对方运动,或者迫使对手花费很高的代价通过,但是这些所谓的障碍都具有相对性和不确定性,而且只能阻挡优柔寡断之辈。
比如王小圩那次战斗,不利因素很多,天气、路程、体力都是障碍,但是一排就是咬着牙坚持着赶在鬼子前面出现在那里了,钢铁的意志加上对天时地利战术战法的运用,无往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