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在西域取得胜利是立国一来最辉煌的一次,无论是朝堂还是民间都是一片喜气洋洋。
此战彻底确立了大唐在东方的霸主地位,西域再次纳入华夏版图。
连续的对外胜利让大唐上下的民族自豪感空前的强烈,国内的局势随着西域之战的胜利和吐蕃、西突厥、泥婆罗三国成为大唐的属国而彻底平定下来,没有人再敢对大唐的正统性提出质疑,更没有人敢在阻挡李元喆在大唐内部进行的改革。
李元喆回到长安的第一件事就是举行了盛大的祭天仪式,向上天及历代先祖汇报了大唐的胜利。
他其实对这种事情不感兴趣,只不过大唐需要进一步的凝聚向心力,李元喆不得不走个过场。
有时候作秀是皇帝必须要做的事情,只要对大唐有益,李元喆并不排斥一些必要的面子工作。
儒家的一些人甚至提出请他去泰山封禅的建议,以此来挽回儒家在皇帝心中的地位,李元喆却认为泰山封禅根本就是一种往自己脸上贴金的行为,做不做都影响不大,自己有不在乎这些。
只要大唐在自己的带领下强盛起来,封不封禅又能怎么样?
后世的人还能否定自己的功绩?
所以他很干脆的拒绝了泰山封禅的提议,还把提议的几个大儒给训斥了一顿,罚他们到岭南去支教五年。
这下朝廷想要拍皇帝马屁的人全闭嘴了,只是在心里腹诽皇帝的不通人情。
朝廷的庆祝活动仅限于祭天仪式和几大报刊上连篇累牍的刊载西域之战和整个冬季攻势的细节,其他的便没有什么动静了。
官方的庆祝活动潦草收场,大唐民间却是自发进行了长达半个月的庆祝活动。
李元喆明白这是大战结束后的压力释放,几十万规模的远征牵动着所有唐人的心,得到一个大胜的结果,自然压力尽去,应该释放一下,所以他也没有阻止这些自发的庆祝活动,还让各地的官府给与方便。
天帝五年八月中秋,朝廷在太极殿举行了隆重的表彰仪式来奖励有功的将领和官兵。
李靖仍然是当之无愧的军功第一人,只不过他的地位已经到了奖无可奖的程度,再奖的话就只能封王了,而李元喆又不想再出现异姓王,所以便给了李靖一块纯金打造的牌匾,上书“大唐军神”四个明晃晃的大字,算是从官方肯定了了他在军界超然地位。
李靖也很识趣,尽管李元喆已经明确表示让他担任总参谋部的一把手,但他还是拒绝了,只保留兵部尚书的职衔和大唐军校校长的实职。
军功排在李靖之后的是十六卫体系和地方驻军体系的将领,包括尉迟恭、张士贵、柴绍、李孝恭、张公瑾、侯君集、执失思力等主要将领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封赏。
近卫军的封赏是单独进行的,毕竟近卫军不属于朝廷,乃是皇帝的私军,朝廷对近卫军将领只是给了一些名誉头衔之类的奖励,实际上的奖赏还要皇帝自掏腰包。不过人家近卫军可是在战争中出了大力的,朝廷也不好做的太小气,以战时补贴的名义给近卫军官兵按照十六卫的标准发了九个月的军饷,并且没有收回近卫军的战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