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书苑>玄幻奇幻>韩三千苏迎夏免费阅读全文章节 > 第二十零章-从十万年前归来
    .,最快更新策行三国最新章节!

    孙策深以为然。

    别看他接连几次大胜,战绩辉煌,袁绍损兵折将,却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双方的实力对比。袁绍的主力元气未伤,黄琬损失的是洛阳屯田兵,麹义损失的是不怎么听袁绍命令的韩馥旧部,审配虽然支持袁绍,🙟但他专横,袁绍一直无🎀🍽法真正掌握的力量,袁绍真正倚为心腹的冀北兵损失🅡🈄🟂有限,依然有很强的战斗力。

    而他集结的兵力也不过五万人左右,并不比袁绍多。这还是他精心计算的结果,如果不是每次都精打细算,🏬🝎🊀再加上一点运气——比如蒋钦夜袭审荣——就连现在的局势都不敢想象。他为什么要强行突破审配的中军?不就是想以快打🃻慢,减少伤亡嘛。但凡当时犹豫一下,结果如何,还真不好说。

    何况袁绍手里还有三百甲🏂骑和六七千胡骑,这可都是实实在在的威胁,一不小心就可能🈠被袁绍翻盘,前面的战果部付诸东流。

    这种情况下,他怎么能持重?持重就是以实力碾压对方,但他并没有这样的实力。当然也不能一意恃勇,再用对付麹义、🟒🜣审配的战法,事不过三,袁绍反应再慢,也不可能还给他中军突破、实施斩首的⚯机会。他肯定会将中军🕨🌇守得严严实实,等他去冲阵,抓个正着。

    到目前为止,他只能说有一定胜算,却没有必胜的把握。🉭他这五万人也不🖑是精锐,老爹孙坚的部下算是久经沙场,黄忠那一万人也可以和袁绍拼一拼,吕蒙🞶😩🄂、蒋钦率领的一万屯田兵就有滥竽充数的嫌疑。

    孙策要求郭嘉多做几个方案,同时密切与诸将沟通,尽可能让所有人都明白自己的任务,既不能勉强,有一定自由发挥的空间,又不能没有底线,影响整个战术部🛊署。军谋处虽然得力,对各部的情况毕竟不如负责的将领。必要的时候,军谋处还要派人去了解情况。

    ——

    经过两天准备,战斗首先在圣女陂打响。

    吕岱、吕蒙赶到浚仪后,甄📷🟛俨担心被夹击,征求袁绍同意,主动解了浚仪之围,赶到圣女陂扎营,掩护袁绍的左翼。浚仪围解,孙坚留下朱治守城,与满宠、吕🐉♪岱等人合军,一路追击。满宠、徐盛率水师沿鸿沟西行,孙坚率领步卒走鸿沟北岸,一直逼到甄俨的阵前。🉑🆩💌

    圣女陂是鸿沟北的一个水陂,不算很大,周长只有两百余步,向北不远就是北济水,向南通过一条叫渊水的小河汇入鸿沟。渊水长约五里,不算宽,架浮桥很方便,却比护城河要宽得多。🇩🛐甄俨在这里立阵,架上抛石机,既能阻止战船前进,又能攻击孙坚,一举两得。

    当初袁绍为了攻浚仪城,建了大量的抛石机,后来发现这些抛石机既没有城里的抛石机打得远,又没有🇮🇮城里的抛石机打得准,就闲置了。甄俨把这些抛石机带到了官渡,现在正好派上用⛰🝿🐻场。

    孙坚也带了抛石机,就装在战船上。不过这些战船体积有限,每艘战船只能装一台抛石机。战斗一打响,徐盛就指挥战船🟒🜣向前突,想冲到甄俨的背后。不到刚走一半,船腹突然发出巨响,撞上了什么东西,不论楫濯手如何发力,战船就是无法前进。徐盛知道不妙,立刻命令后撤,却还是慢了一步,架在岸边的十余架抛石机同时发射,有两枚陶罐击中了战船,陶罐破裂,里面的桐油洒得到处都是。

    徐盛一边命人用准备🗐🚵好的沙土覆盖,⛠🛲一边喝令亲卫举盾掩护,抢到船头,用一根长竹杆在水里探,这才知道水底有铁链,拦住了战船。这些铁链由栽在岸边的木桩固定,木桩埋在土里,铁链沉在水中🖻,表面上根本看不出异样。

    徐盛的座船被拦住,后面的战船也无法前进,水师从侧翼突破的计划受挫。徐盛有些着🈠急,想派人乘小船强行突击,截断铁链,却被吕蒙拦住了。吕蒙比徐盛年轻,但是论起在孙策身边的经历,他的资历比徐盛老,又有随陈到守丹阳的经历,不久前守长社又让麹义、荀衍吃了闷亏,如今小有名🎟💚气。徐盛和他比较亲近,也愿意听他的意见。

    吕蒙说,我们赶来的路上还看到来往的商船,这说明甄俨埋的这些铁链就是针对吃水深的战船,🀩⛃🗱入水比较深,想派人下水砍肯定不方便,而且不知道他埋了多少铁链,砍完一根还有一根,要牺牲多少士卒🏌😫🄘,砍到什么时候?不如把抛石机卸下来,再让大部分战士下船,只留楫濯士划船,减轻船🔫🃧🚎重,吃水浅了,说不定就能过去了。

    徐盛觉得有理。他先派人泅水查看情况,发现正如吕蒙所说,这些铁链都沉得比较深,专为吃水深的战船而设计,普通船只并不受影🟣🞾响,数量也不少,从东到西有百十根,近两百步,正是甄俨的抛石机列阵的范围。换句话说,他拆铁链的过程将程遭受甄俨的抛石机打击,没🍦🊒等他拆🅡🈄🟂完铁链,他的战船就报废得差不多了。

    当天夜里,徐盛按照吕蒙的办法,将抛石机卸在岸边,交给吕蒙处置,又让战士泅水前进,船上只留下楫濯士,趁着夜色奋力划船。🟣🞾没了抛石机和战士,战船轻了很多,不仅吃水浅,成功避开了铁链的阻拦,而且速度非常快,岸上的冀州军虽然力发射抛石机和弩箭,🉑🆩💌还是无济于事。